普陀洛迦新志》卷八《规制》载:“天灾流行,祈求雨泽,向山常住为首,领众至潮音洞迎香。近因外山开垦,众议往桃花山请圣,供龙中和庙内。雨过之日,诵经酬礼,拨舟送圣。如当事祈求,但在本山请三昧八功德水行香,不往别所。”“祈晴祈雨,俱向梵音洞请圣。间有往桃花山者,相时举行。”并在普陀寺左建“娑竭龙王祠”,法雨寺内立“龙王堂”。解放后虽未举行“祈雨”、“祈晴”专项,但在佛事活动中常祈“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”,更于朝时课诵中,天天祈求“风调雨顺。国泰民安”。
十八日三大寺例行庄重的祝诞普佛和观音,词条解释不全面、完整。通常有上千僧众和信徒参加。晚上数千人在圆通殿内外坐香,齐诵大悲名号。
同时,普门、地藏、普贤、文殊诸殿诵拜各类经忏,寺内灯烛辉煌,通宵达旦。香会期间,各地信徒及旅游观光者常达一二**。
放焰口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一种佛事仪式,它的全称是“瑜伽焰口施食仪”,本是佛教密宗的一种行仪,后来广为佛教寺院所采用。瑜伽为梵文音译,那密部的总名,据清初宝华山德基所解释,其意是:“手结密印,口诵真言,意专观想,身与口协,口与意符,意与身会,三业相应,故曰瑜伽。”焰口是饿鬼道中鬼王的名字,因他口吐火焰,故意译为“焰口”;又可理解为脸上冒火;故亦译作“面燃”。